鬆沉和輕靈好像是二個不同的感覺。習拳者對於練拳要能鬆沉必有所聞;但拳論裡又有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」的要求。這對學習者來說會有一個困惑:到底練拳是要鬆沉還是要輕靈呢?
相傳楊健候先生所言:鬆則沉,沉則重,重則輕,輕則靈,靈則動,動則變,變則化,化則發。在這幾句裡,鬆沉、沉重、輕靈、靈動、動變、變化是比較容易理解的,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重則輕,重和輕是二個相反的詞句,也就是說,太極拳在這裡產生了重要關鍵的質變。
練拳的沉重是來自於肌筋放鬆掛在骨架上的感覺,當骨架放正,而肌筋放鬆掛其上時,會有一種沉重的感覺。此時練拳舉手投足會有一種沉墜感,這是練拳首先要能掌握住的感覺。
經過長年的練習後,這種沉墜感會愈來愈重。若有人與之搭手,會覺得此人雙手甚是沉重,推之沉重黏膩而吃力,觀其兩臂是鬆軟軟的,沉甸甸的,重砣砣的情形。楊澄甫先生有言:「觀其兩膊皮膚甚軟,骨肉甚沉重」,這些都是鬆沉的狀態表現。此時打人是鬆沉軟彈有透力,勁透入內。
經過長期的練習,鬆沉已經有感,就要往輕靈的感覺前進,但輕靈不是做出來的,而是從沉重提煉出來的。如果一直沉重卻無法進階輕靈,則其鬆沉必還有些不足。要能從鬆沉進入輕靈,則其鬆沉必需符合幾個條件:
一、骨架要能完全架正:練拳第一要件是骨架結構要完全對正,包含鬆腰落胯、涵胸拔背、沉肩墜肘等,要能自然做到。腳踝和膝蓋及胯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點。當骨架能正時,鬆沉足夠了,才能有進一步進階輕靈的感覺。因為就算骨架不那麼正確,只要肌筋能夠放鬆,也是會有沉墜感的,但就是會困在鬆沉而無法進階。
二、肌肉要能真鬆:鬆也是有程度的,愈足夠的鬆就能有愈足夠的沉,但如何才是足夠的鬆呢?如果一直只有鬆沉的感覺而無法提煉出輕靈,則這個鬆可能不足夠,沒有足夠的鬆,就沒有足夠的沉,自然就達不到可以質變的程度。只有鬆是不夠的,要能真正的鬆才行。
三、不要刻意想輕靈:輕靈是完全正確的骨架配合完全的真鬆才能提煉出來的,缺一不可,做不到輕靈要從這二個方向去推敲,不是刻意去做輕靈,刻意的輕靈也是一種力,會形成鬆沉不足、輕靈不行的窘境。
這就是楊澄甫前輩所言:「姿勢要中正圓滿,沉著鬆靜;動作要輕靈圓轉,純以神行」,姿勢的骨架要能中正且圓滿,要能鬆淨,才能進入有意無意之間的輕靈運轉。一直在鬆沉中努力還不能進階輕靈,就是因為骨架不夠正還吃著肌筋的重量,當骨架真的端正了,肌筋真的鬆了,則肌筋的重量會和骨頭重量合一,肌筋重量會消失,此時拳架一運作,則筋膜就會跟隨著骨架流動開來,則輕靈自現。
如果以三個境界來區分,鬆沉就是屬於結構層次,而輕靈則屬於流動層次。學習者在尚未體會鬆沉之前,切不可追求輕靈之法,鬆沉到結構體完整之時,靈機剎那間,或許輕靈就自然產生了。
台南.鍾文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