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拳論中有一句: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,這是所有太極拳的學習者追求的境界。但如何能練到這個程度呢?沒有定論。如何讓人不知我呢?不知我什麼呢?不知道我的勁嗎?還是力呢?還是內部結構分配呢?我獨知人,是要知道什麼呢?對方的力量嗎?對方的結構嗎?
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仔細思考就會知道並不簡單。前輩們留了一句話說要做到這個程度,卻沒有解釋,這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。當二個人搭手時,感受著對方的力量、結構,判斷即將有的作為的同時,對方也在感受我方的結構、力量及即將有的作為。於是這就產生了對抗。我知人同時人知我,就是對抗的本源。
接著在對抗中,就產生了拳論中「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,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」的方法,這個方法本質上就是欺騙對方,讓對方誤以為我要向上,當欺騙成功,則突然向下出其不意,則其壞快速。這是在對抗型態中常見的模式:「出其不意」。此法在所有的對抗均適用。推手場上適用,擂台上散打適用,籃球場上也適用,就是打牌也適用。「出其不意」欺騙對方,讓他誤會我即將的行為,反其道而行,形成有效的攻勢。
但是「出其不意」就是「人不知我」嗎?這二者間好像有不少差距。如果對方也「出其不意」引誘我呢?利用「出其不意」我們或許可以做到了「人被我欺而不知我」,但如果對方也「出其不意」呢?我方就有把握做到「我獨知人」嗎?
並不是拳論記錄了,就一定是對的。「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,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」這句話就非常有問題,所以拳論才會有後世借名而作之嫌。這句話的本質在於欺騙,在對抗中的確適用,但太極拳並不是要對抗,而是要融合。
有一篇有趣的神經醫學研究(截圖附上內容片斷節錄),內容大致是說在我們產生行為的意識之前,身體的神經系經已經比大腦更進一步的運作了。也就是說當我們伸出左右手,用意識決定要握那一隻手時,我們內部的神經系統已經先一秒前做出了反應後,我們的大腦才產生意識去決定握那一隻手。
在之前文章中有說明,習性之力是和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的,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意識做出行為決定之前,習性之力已經先行工作了,引導本體產生行為意識,當我們自以為是自由意識產生的行為,其實是被自身的習性之力所控制著。身體如此,心靈也是如此。習性之力就是本身的執著。心靈的執著引導心靈,身體的執著引導著身體。所以很多的心靈修練都會有教導如何去除內心執著的方法,但卻非常少教導如何去除身體執著的方法。
太極拳教導的就是如何去除身體執著的方法。所以練太極拳也就是修身體的「道」。心靈的道由高僧大德去指導,我輩練太極拳,修練的就是肉體的道。修的是不爭、融合、無為、自然。
習性之力是一種執著,和神經系統連結在一起。在運作之時會在人體的表皮產生微弱電流訊息,是一種先於大腦意識的訊息,這個訊息可以被儀器捕捉到,先於意識知道對方即將產生的行為。「我獨知人」就是我們也要能捕捉對方的這個微弱訊息。如果能夠捕捉到這種微弱訊息,那麼我們甚至比其意識更早一步知道其即將的作為,這個「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,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」由意識產生的欺騙就會失效。習性之力就是本能,真實的支配著身體,只要能捕捉到這個表皮訊息,那麼對方在我眼中就一目瞭然,這才是真的「我獨知人」。
那要如何做到「人不知我」呢?簡單的說就是去除習性之力,不讓習性訊息在表皮上呈現。看著現在人推手,手上滿滿的力量,感知訊息能力很弱,只要去除了習性之力,在對方眼中就是空無一物了,這就是「人不知我」。
但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感覺呢?習性之力去除到什麼程度才行呢?之後再討論。
台南.鍾文淵